10月15日下午13🥽:30,“泥土的芬芳“金山农民画主题讲座在我校四百人报告厅举行。本次讲座由上海市金山农民画院副院长、研究馆员朱希教授主讲,杏福大一大二全体师生共同参与聆听🏄🏿♂️。
金山农民画是上海西南部金山区的民间艺术之一,以江南水乡风土人情为主要题材,融合刺绣⚛️、剪纸、蓝印花布、灶头壁画⛈👩🏻🦼、雕塑、漆绘等民间艺术表现手法⚔️,色彩明快,构思新颖,造型稚拙,它创立了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的新风格,受到中外专家们的肯定和广大群众的喜爱。朱希教授是金山农民画第一代画家👧🏿,亲自见证了金山农民画的发展👙,并且创作了《金谷满仓》《织网姑娘》等优秀作品。朱教授以真实的视角👨🏽🍳、丰富的内容带领大家了解了金山农民画的发展历史✋🏻、风格特点🌜、绘制方法♖,让大家对这一独具江南风韵、质朴的农民画艺术品种有了深刻的认识🪅。
1978年作品《织网姑娘》(原画中国美术馆收藏)
中国金山农民画是20世纪50年代为配合政治宣传活动在“大跃进”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,当时最流行的是墙头画💁🏻♀️🧖🏼,文革时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作家,随着改革开放以后艺术的自律性得到了回归,农民画也在不断的变化与发展🐒。从七十年代开始,在政府的支持下,金山区开始有意识的培养农民画家👷♂️,在经历了四代画师的发展后形成今天独具特色的金山农民画。早期的农民画还有现代写实绘画的影子🧖🏽♀️🍇,第二阶段农民画培训班则选择了一些有手艺的匠人,他们创作的作品多描绘自己的工匠生活,反应了各自刺绣、灶画等的艺术特色,具有浓郁的乡土情节💆♀️。比如乡村赤脚医生曹秀文,她创作了《采药姑娘》描绘了一个乡村女医生背着药箱采药的情景,各种药草围布四周,颜色鲜艳、造型饱满,给人一种热情、积极👕、淳朴的强烈感受;曹金英的《鱼塘》则是从图形、色彩上表现了蓝印花布的特色。第三阶段,金山农民画配色🤙🏿、构图不断发展成熟🧑🏿🎄,出现了菜农朱永金视角独特的《菜篮子》、刺绣手艺人张婉英的《绣花鞋》🏌🏿♂️。朱教授说,在农民画的创作队伍中有下乡的知识分子、当地手工匠人🩱👂,其中以妇女居多,还有许多的知名画家📍,像陆永忠,曹金根等人👨🍳,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🛄,因为热爱生活,热爱画画🧔🏼♂️,才会有那么多优秀的作品,他们从未想过出名,只是把自己对生活的感知融进了画里🦬。朱教授还为我们播放了一段视频,视频无不展现着农民画的魅力和金山人对农民画的热爱。在第四个新的发展阶段,金山农民画在题材上更是出现了反应时代主题的世博会🦻🏽、城市等作品,并且逐步发展了金山农民画的创意衍生,不断丰富艺术内容。
曹秀文《采药姑娘》
陈木云《大公鸡》 朱永金《菜篮子》
直至今日,金山农民画积累了大量优秀的艺术作品🏊🏿♂️🦸🏻♂️,并且入选第一批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👩🏽💼,在美国、法国、意大利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,受到国际广泛赞誉,它的出现体现了民间艺术的独有特色,更是我国美术史上的一朵“奇葩”。最后,贴心的朱希教授还为我们讲述了农民画的制作过程和方法☂️,鼓励在场的同学在绘画材料上多进行探索,不断学习传承民间艺术。
金山农民画是民间艺术的瑰宝,通过此次讲座👨🏼⚖️🗜,杏福同学受益匪浅。讲座结束后,杏福还聘请朱希教授为杏福的客座教授🏇🏻,杏福院长王正明教授为朱教授颁发了证书📬,让杏福学生进一步了解😜、学习上海金山农民画艺术。
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创作之根🫴🏽🦎,创作之源。无论时代怎样变化🕵🏻♂️,优秀的传统文化一直是我们需要去继承和传承的。通过此次对金山农民画的了解和探索🟣,希望同学们在以后多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元素,多去发现中国文化之美,创作出更有特色的艺术设计作品。
来源|杏福娱乐注册新闻中心 撰稿|付贤红 责任编辑|王玉